月饼的前世今生
中秋节我们都会吃月饼,但我们却不知道它的历史是怎么样的,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月饼的前世今生。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,沿传下来,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。月饼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前史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殷、周时期,江、浙一带就有一种留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“太师饼”,此乃我国月饼的“始祖”。
据说起源于唐代。《洛中见闻》曾记载: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,唐僖宗令人送月饼恩赐进士。
北宋之时,在宫殿内盛行,但也撒播到民间,其时俗称“小饼”和“月团”。后来演变成圆形,涵义团圆夸姣,反映了人们对家人聚会的夸姣愿望,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怀念。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“宫饼”,民间俗称为“小饼”、“月团”。苏东坡有诗云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。
南宋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一书,已有“月饼”一词,但对中秋赏月,吃月饼的描绘,是明代的《西湖游览志会》才有记载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”。到了清代,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,而且制造越来越精密。宋代的文学家周密,在记叙南宋国都临安见闻的《武林旧事》中首次提到“月饼”之称号。
相传元朝时,华夏广大公民不甘受蒙古人的严酷控制,纷繁起义抗元。朱元璋欲联合抵挡力量,但元官兵搜查紧密,苦于无从传递音讯。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谋,命王昭光制造饼子,将写有“八月十五夜起义”的纸条藏入饼子里边。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,告诉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呼应。因此一举推翻元朝,为了留念这一功绩,因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。特别在东北地区,有“八月十五杀达子”的说法。
到了明代,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步撒播。其时心灵手巧的饼师,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物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,使月饼成为更受公民喜爱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物。在宫殿中,月饼也成为常见食物,如《明实录·神宗实录》里就记载了皇帝十次赐给大臣月饼。
清代,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遍及的习俗,且制造技巧越来越高。清人袁枚《随园食单》介绍道:“酥皮月饼,以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和冰糖、猪油作馅,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,悬殊寻常”。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榜首。遍观全国,已形成京、津、苏、广、潮五种风味系列,且围绕中秋拜月、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风俗,如江南的“卜状元”: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,叠在一同,最大的放在下面,为“状元”;中等的放在中间,为“榜眼”;最小的在上面,为“探花”。然后全家人掷骰子,谁的数码最多,即为状元,吃大块;依次为榜眼、探花,游戏取乐。这就是月饼的前世今生。
(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更正或删除)
上一篇:月饼的功效
下一篇:蛋黄酥的制作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