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饼的饮食文化
我们在中秋佳节之际都会品尝月饼这一美食,但我们很少知道月饼的饮食文化是怎么样的,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月饼的饮食文化。我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”赞许月饼,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。到了元代,相传人们曾使用奉送月饼的时机,在月饼中夹带字条,约好八月十五夜,一同举动,杀死赶开蒙古“鞑子”。到了明代,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。明·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载:“士庶家俱所以月造面饼相遗,大小不等,呼为月饼。”
《酌中志》说:“八月,宫中赏秋海棠、玉簪花。自初一日起,即有卖月饼者,至十五日,家家供奉月饼、瓜果。如有剩月饼,乃整收于枯燥凉快之处,至岁暮分用之,曰团圆饼也。”通过元明两代,中秋节吃月饼、奉送月饼习俗日盛,且月饼有了“团圆”的标志义。经清代到现代,月饼在质量、种类上都有新发展。原料、调制办法、形状等的不同,使月饼更为五光十色,形成了京式、苏式、广式等各具特色的种类。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物,并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,颇受人们欢迎。
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中,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,和菊花饼、梅花饼、五仁饼等一同存在,并且是“四时皆有,任便索唤,不误顾主”。可见这时的月饼,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。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,已无从考证。可是北宋闻名文人苏东坡留有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诗句,或许这是月饼这个称号的来历以及月饼做法的依据。明代起有很多关于月饼的记载,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,并且只在中秋节吃,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首要供品。《帝京景象略》曰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祭果饼必圆。”“家设月光坐落月所出方,向月而拜,则焚月光纸,撤所供,散之家人必遍。月饼月果,亲眷馈相报,饼有径二尺者。
月饼涵义团圆,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。假如归纳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风俗的材料来看,应该可以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前史轨道:中秋节祭月后,全家人都围坐一同分吃月饼月果(祭月供品)。由于月圆饼也圆,又是百口分吃,所以逐步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涵义。
民间传说慈禧十分喜欢吃月饼的。不过,由于“月饼”和“月病”音近,慈禧又是女性,以为不雅观,所以改名为“月菜糕”。中秋节在慈禧执政时期可是大日子,共有三天。八月十四是“迎月”,八月十六是“送月”,这三天都是中秋节。月饼的饮食文化你们get了吗?
(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更正或删除)
上一篇:月饼的最早出现
下一篇:多余月饼的处理